新闻中心

大象“约饭”了!面积1000亩即将开门“营业”!



  “我们这一个项目主要是在景洪市大渡岗乡、景讷乡、勐旺乡三个乡镇辖区内建设总面积1000亩的食物资源补给区,以此来提升亚洲象栖息地质量,丰富食物源,为亚洲象提供更多的食物。”景洪市林草局党组成员、市管护局副局长查伟介绍,景洪市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设项目于2020年12月启动建设,于2021年5月建设完成,总投资100万元,改造和建立亚洲象食物源补给区1000亩,其中,种植粽叶芦340亩7.3万苁,芭蕉330亩3.8万株。“项目建成后,通过对食物源基地内食物的取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亚洲象进村觅食的行为及对周边群众农作物造成的破坏。”

  专家组通过实地走访和无人机监测,对景洪市亚洲象食物源基地建设项目进行考察初验。右一为查伟

  长期以来,亚洲象的食物主要以野外的草本植物为主,一头成年亚洲象每天所需的食物为200公斤左右。但随着保护区管理力度加大,人为活动干扰大幅度减少,过去一些较好的亚洲象的栖息地已逐渐被森林所替代,林中空地、林窗逐步消失,亚洲象取食的灌木、草本等被不可食用的乔木植物替代,茂密的森林仅为亚洲象提供隐蔽场所,难以满足它们的食物需求;高速公路、铁路和大型水坝等工程的建设,导致亚洲象原有栖息地被割裂,孤岛化的栖息地不能同时满足亚洲象对食物、水源和休憩等活动的需要,加上当地群众在森林里传统的刀耕火种的轮耕方式被取消,森林密闭度不断加大,大体量的亚洲象难以在其中活动,这些原有的栖息地区域已不再适合亚洲象生活。多重原因的叠加之下,亚洲象开始走出森林,进入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区域。

  在玉米和甘蔗丰收的季节,亚洲象总是“不请自来”,就像一场聚餐,而这些农作物的养分明显高于野生植物。“随着亚洲象频繁进入人类垦殖的经济林地、农田地,甚至是村庄和农舍进行觅食和活动,其采食野生植物的原有习性逐步发生改变,对高能量的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依赖慢慢的变大。”查伟介绍,亚洲象在村寨周围活动的时间逐年增加,采食农作物的行为也由原来的“整株采食”转变为现在的“仅选择性地采食营养最丰富的稻穗和玉米棒子”,由“粗纤维”转为“精细粮”。村庄周边的河流成为其嬉戏、活动场所,村寨附近的林地则为亚洲象提供了休憩场所,呈现出亚洲象和当地民众生活空间重叠的状态。

  亚洲象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但保护区内栖息地质量下降,迫使亚洲象逐步向外扩散。同时,由于社区人口增加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象活动重叠区明显增加。

  “通过建设亚洲象食物源基地,能吸引众多的野生亚洲象在食物源补给区基地里活动,使亚洲象较长时间停留在基地,不必因为寻找食物而进入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区域里,缓解因亚洲象外出而引起的人象冲突。”目前,食物源补给区内种植的粽叶芦、芭蕉等象喜食植物长势良好,成活率达96%。

  建一个“大象食堂”,是保护者们想到的办法。据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勐养管护所关坪站的监测员王晓安回忆,2005年的妇女节,村里发动女同胞们,去给大象建“食堂”,种一亩发20块钱,“当时村子里的妇女都去了,想着妇女节苦点钱。”

  王晓安记忆里的这个“食堂”,名为“勐养保护区关坪食源地”,至今也还留存着,只是随着勐养保护区野象数量的增多,使得越发供不应求。有时今天刚种下的芭蕉,另一天来看就被吃掉了”。

  “大象食堂”较大规模建起来是在2018--2019年。2018年,政府林草部门组织行业部门基于多年保护经验,设计了勐海亚洲象保护方案,与公益组织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合作,启动了诺亚方舟亚洲象保护项目。

  据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西南项目中心主任萧今介绍,2019年,他们在阿里巴巴公益宝贝平台上筹集善款,其中70.5%用于5457亩栖息地修复、5.1%用于亚洲象肇事村民庄稼损害补偿、5.4%用于科学监测、9.9%用于社区保护和软能力建设、4.1%用于项目管理、5%用于基金会平台管理。加上18/19年勐养保护区、保护区实施的1500亩,两项共修复6957亩亚洲象栖息地。

  在栖息地修复方面,截至2020年5月,完成栖息地修复5457亩,其中烧除1000亩、森林抚育间伐3157亩、种植亚洲象喜食植物1300亩、建设人工硝塘5个。

  这些措施丰富了亚洲象的食物存量,拓展了他们的活动空间。也为老百姓的粮食分散了火力。此后“食堂”附近村庄的农作物部分得以幸存。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所长郭贤明等专家研究了西双版纳食源地对亚洲象的招引效果,根据结果得出,2005至2010年,有426头次亚洲象进入基地采食,其中群象为73群412头次,占进入基地亚洲象总头次的96.7%。

  令保护者和专家们头疼的新问题出现了,大象的食性在慢慢地发生改变,它们开始喜欢吃农作物,或是说依赖。以往大象每天需要花16个小时左右,在林子里走上十来公里,寻找食物。而现在,村庄里的农作物,能让它们不用耗费太多精力,快速填饱肚子。

  “但如果大象只吃农作物,营养不够,它们很容易生病,所以必须让它们恢复以前的习惯--吃野生植物。”郭贤明表明了自己的担忧。

  发现问题后,保护者们再次调整思路,“大象食堂”不再提供粮食作物,而是尽量种植大象喜欢吃的野生植物。

  但对于一头每天需要吃150-200公斤食物的大象来说,现有的“食堂”始终是供不应求。而近年,来森林禁止烧荒的规定,让食堂的扩建举步维艰。

  前者受限于我国森林法规定。而后者,据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亚洲象的保护中,依旧需要国家资金的持续投入。

  目前的好消息是,我国森林法已作出修改,允许在保护区内,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做修复。另外,国家也正逐步投入资金,用于亚洲象的保护工作。

  进入8月份以来,随着玉米等农作物进入成熟期,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的大象专属食堂“野生亚洲象食源基地”也迎来了今年的首批食客——两头离群的亚洲象。它们之后,一个由17头亚洲象组成的象群也进入了食物源基地大快朵颐。

  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南邦河村常年有亚洲象出没,46岁的杨忠平就是本地人,现在南邦河村的土地基本都租了出去建设食物源基地。这里地势相对平坦,阳光充足,植被较好,种着玉米、芭蕉等大象喜食植物,不远处还有沟箐和水源地,基地附近搭建了一个10米高的观测塔。

  作为监测员,杨忠平天天都会来这里对象群进行观测、记录。2018年“大象食堂”初建,他就开始做亚洲象监测员。

  以前野象常常进村找吃的,每年10月份以后是亚洲象食物匮乏季节,于是它们会频繁靠近人类活动区域寻找食物。不仅会破坏农田,还会对农民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他要频繁向村民预警报告,建了“大象食堂”后,大象就很少进村镇游荡了。

  “食物源基地慢慢扩展,现在扩展到1200亩,人象冲突就没有发生过,说明食物源基地对(缓解)人象冲突是相当好的。”杨忠平说。

  按照往年的统计,六顺镇境内常年活动着46头亚洲象。不过,今年年初监测的数字显示,在六顺镇活动的亚洲象数量上升至80多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