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觅星揽箭 追梦远望



  10月23日,我国第一艘航天远洋测量船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远望一号船光荣退役,已经驶离了长江边上的江阴港口码头,并与江南长兴造船厂顺顺利利地进行了交接。之后经过稍加修整,她将回到诞生地上海江南造船厂,作为世博会中国船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永远留存。

  正承担着嫦娥二号的测控任务、在海上作业的姐妹船远望六号,由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总工程师周朝猛及其船上领导签署,从浩瀚的大洋上给远望一号发来了贺电。

  1980年5月,远望一号船带着几代人的希望,从第一次挺进大洋那一刻起,将心中千年的梦想洒遍深蓝。转瞬32年过去,她44次远征,足迹遍布世界三大洋,安全航行44万海里,累计海上作业2600余天,圆满完成57次重大科研试验任务,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航海、测控、通信资料,获得三大洋大量数据成果,用血汗乃至生命开启了蹈海探天、觅星揽箭的金色航程。

  郭裕芳1980年踏上远望一号。有一次,在南太平洋某海域圆满完成某卫星测量任务返航途中,船舶舵机系统的舵滚轴变形、碎裂,随时都会给船舶带来危险。危急关头,时任船长的郭裕芳果断下令:改变船舶操纵方式,减少对舵机系统的转舵模型,启用备用航线天后,凭借丰富的航海经验和过硬的心理素质,郭裕芳带领远望一号安全抵达码头。

  郭裕芳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在大洋航行驾驶中也非常不易,如果驾驶操纵不当会发生船舶危险,作为远望一号这样的特殊船舶,一定不可以允许发生类似情况,必须保障海上测控任务的圆满完成。这就要求船员必须有良好的船艺、精湛的技术来驾驶这艘万吨巨轮。

  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发射时,需要在一个无人涉足的危险海域执行测控任务。当时找不到一份完整的海图,只有苏联的海图上在这个海域标有密密的黑点,并加注了明显的危险线。凭手头上的资料“猜谜”无疑很危险。由于海上测控精度对船舶船位要求比较高,到达海域后都要进行海域调查。整整八天八夜,他们硬是摸索着航行了1000多海里,定了近千个航位,像梳头发似的将试验海域梳了一遍,开辟出一片安全的海域和一条3300海里的安全航线。

  数十年的海上生涯,郭裕芳已从当年那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成长为现在屡建功勋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副主任。

  在远望一号上有个特殊的群体,除了从事普通船员的工作之外,还需要爬天线、钻机舱、焊线缆、写程序。他们就是航天远洋测量船上特有的群体测控通信科技干部。吴雪海是他们中的一员。

  1984年1月19日,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因运载火箭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远望一号临危受命,广大科技干部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及时准确地判明了情况,获取了各种测量参数,作出了准确预报。国内测控中心根据他们的数据报告,将失控了11圈的卫星重新捕获。此后,火箭研制部门很快找到了故障原因,对火箭重新作了修正,使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在70天后发射成功。

  海上测量在地球转动、海水流动、船体晃动、天线摆动等复杂动态环境下,要捕捉高速运动的航天器,并对它们进行复杂的控制,测控时间只有几百秒,战机稍纵即逝,一秒甚至一毫秒的误差,都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远望一号船测控通信科技干部为此付出了诸多艰辛。他们刻苦攻关,成功解决了跟踪稳定、船姿定位、精确标校等一系列海上测控技术难题,使海上测控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电磁兼容”是海上测控的一项国际性技术难题。在远望一号上,集中了航海、测控、通信、气象等10多个技术系统,每个系统都有高度密集的电子设备。在不足4000平方米的甲板上,耸立着60多副各种各样的雷达、天线,每一副雷达、天线都在释放着强烈的电子信号。不解决电磁兼容问题,就不能有效进行海上测控。科技干部经过反复试验、探索,最终攻克了这一难题,使高度密集的电子设备在远望一号上各得其所。

  1986年3月的某一天,对吴雪海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吴雪海荣立了二等功,这也是远望一号船上的第三个个人立二等功。而对远望一号,这天又极其普通,因为这样的事情她经历了太多。

  远望一号这片浮动的国土,32年来耕耘在大洋,收获在太空,先后参与并圆满完成了我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神舟飞船以及外星等一系列航天器海上测控任务。集体获部委以上奖励64次,取得科研成果66项,29人次获二等功以上奖励,39人次获总部以上奖励。

  1989年,吴雪海“下船”到地方工作,现在,吴雪海是金华电视总台副台长。在他的领导下,该台曾创造了城市电视台收视率奇迹,收视份额列浙江省电视台第一。2008年该台还获全国十大最具创新电视频道之一。

  像吴雪海一样从船上走到地面的远望人,时刻都铭记远望一号精神,不但已成为当地的技术骨干或核心领导,也创造出一个个让母亲远望一号骄傲的远望奇迹。

  刘冯生1985年4月8日登上远望一号,从航海员干起,然后是见习副航海长、副航海长、航海长、副船长,2004年4月1日开始任船长。他是新老船员们都最为熟识的远望战友。在远望一号执行的57次任务中,刘冯生参与执行达53次,获集体一等功4次,集体二等功6次,个人二等功1次,平均每年执行任务4次。

  执行神舟六号测量任务时,远望一号行驶到任务海区发现云团在慢慢地增加。刘冯生通过一系列分析认为合练那天非常有可能形成台风,于是让气象人员加强观测,并向相关气象单位报告情况。到了合练那天早晨,船外巨浪滔天,刘冯生认为台风已形成,并且设定的航线正好冲着台风中心。合练结束后,气象人员报告:前方已形成台风,需要机动。当时外面的风力已达到11级,刘冯生决定先转向。两天后火箭就要上天了,因为台风的原因只能放弃原来的测量点,设计新的测量点,并且要随时监测台风运动方向。变换测量点意味着整套方案、计划都需要变化,技术人员又开始紧张地测量、设计。两天以后到达新设计的测量点,那里万里无云,天气晴朗。因为远望一号出色完成了神舟六号的信息捕捉与传送,“神六”的两位宇航员还专程到江阴感谢全体船员,欢送他们出航执行新的任务。

  有次远望一号到印度洋执行任务,浪涌达到4米以上,而测量的一般规定是在3米以上的浪高就不能再执行任务。刘冯生带领大家克服困难,选择好的天气,采用改变航向、速度、释放减摇鳍等方法,将船摇减到最低。虽然执行任务当天涌浪在4米到4.5米之间,船员们圆满完成了任务。

  曾在远望一号上工作、后来成为将军的史有来说:远望一号是座举世瞩目的海上科学城,战功卓越的功勋测量船,也是远望精神的创造者,人才辈出的大摇篮。她在江南造船厂出生,现在达成目标回到她的出生地,重新开始新的使命,是一件值得庆贺、无比光荣的事情。

  远望一号党委书记李学坤介绍说:“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几乎所有远望一号的船员都爱听这首歌。听着这首歌会想家,想家里的人和事,但听着听着,全身就有了劲。

  远望一号船员的时间乃至生命被分割成两半,一小半给了自己,一大半给了航天远洋测控事业。他们对此没选,有的只是热爱。

  一代代的远望一号人,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培育形成了“奉献、团结、拼搏、严谨、开拓”的远望精神。他们在茫茫大洋上默默守候共和国的卫星,也同时在浩瀚宇宙中升起了自己的精神星座。

...